记录我的16岁


$2020$~$2021$,少年已然蜕变。

学习篇

专业课成绩与排名

从大一第一次小测年级倒数第一( $59$ 分),到大一下结束时的$46 / 112$名,再到大二上结束 $42 / 112$ 名,最后在大二下结束 $28 / 79$ 名,全部课程加权 $17 / 79$ 名。

个人博客

搭建李拙诚的个人博客

语音维基

担任语音维基明日方舟区的主编辑,主要负责维基模板的构建

语音维基全图

明日方舟区全图

生活篇

第十名效应:对大学内竞争的个人看法

进入大学,最大的感触之一是:一篇要求两千字左右的论文,总有不少人动辄上万字;一个普通的实验数据图表,总有人做出多维全彩高清的组合大图;任何事务,总有人比你做得更快更好。最让我震惊的是,当我们大一刚入学还在迷茫时,不少同学在开学前已经预习完了大一的课程,期末考满分后就跟着老师做最前端的科研,现在已经准备发$SCI$论文。

这么紧张的学习和竞争氛围给同学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很多人都说大学里的竞争叫做“内卷”,但在我看来这篇文章才真正定义了什么叫做“内卷”。

为了在竞争中取得更高的名次,获得更高的报酬,而付出更多的努力,这本就是人类的本性,为什么要把这种本性污名化为所谓“内卷”呢?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竞争,就会有内卷,我们应该正视它

我们在学校不去努力,不去努力参与竞争,等尘埃落定步入社会,在那里有的是更卷的人,到时候再去悲天悯人,感慨人生无常,社会不公?

之前看到这个观点,觉得很有意思

我想说的是内卷99%的人都不配,内卷的前提是更出色。

有多少人连按时上班,按时完成这种最基本的自律都做不到。

评估自己的能力与时间再看看收入,摸鱼是常态。

高举所谓“内卷”旗帜的时候,请想想自己是体力和脑力都勤奋,还是说连一个都保证不了再说被人内卷吧。

真正强大的人都是直面竞争,而不是抱怨别人把自己内卷了,现在“内卷”都已经成为失败或者懒惰的遮羞布了。

卷是一种向上的激情与动力,是自强向上者的破城矛,也是懒惰懈怠者的遮羞布

当然,我也想说说我自己的故事,我有一位超强室友,他身兼年级长等多职,但成绩还是专业第一,与此同时,他还跟着舒小保老师做随机脉冲方程的尖端科研,即将发表自己的论文。

当然,如此强大的室友也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很多时候满脑子都是“为什么别人可以而我不行?”,甚至在后期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然而经过两年的历练,做过线上心理咨询,也约过校内心理老师(这里特别感谢为我诊断的文姹紫老师,帮我理清了自己的很多疑惑,最重要的是帮我找回了自我,打败了自己的自卑)。

我从之前的自卑与不甘逐渐转为平和与自然。毕竟别人怎么样都是别人,做好自己,专注于自己的努力与提升是最重要的。

文老师举的一个例子深得我心:

“同样的一个学生,在重点学校他排名倒数,在普通学校他排名靠前,那你认为在这两所学校,他的能力有什么区别吗?”

“没有区别。”

“好,那我现在问你:现在你拿自己和你的室友比较,你觉得自己比不上他,但如果拿你和另外一个很差的同学比,你当然比他好,你觉得在这两次比较中,你的实力有所改变吗?”

“没有改变,怎么比较自己的实力依旧是一样的。”

“对,你的实力和你选定的比较对象无关,优秀的比较对象会促进你的前进,但有时会带来自卑与懦弱;而较弱的比较对象会激发你的自信,但会滋生你的自满与懈怠。”

何必要过分在意自己和他人间的差距,把其他人都当成是NPC,其他杂事都当成是副本,这也是自我和解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卷是一种不服输的态度,是一种不畏强敌勇敢向前的勇气

二外期末考试后,与一位同班的女生闲聊,提到了我的学霸室友,

她突然问我一句话,让我猝不及防:“你的那位室友有和你说过他高考失利吗?”

我:“没有呀,我只知道他高考复读了一年。”

女生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

高一时,她一直是班级第一,班主任信誓旦旦地告诉她:“如果你继续保持这样的成绩,最后必然能考上南京大学这个水平的学校”

然而,高二时,她被分到了物生拔尖班,拔尖班的同学都是各个班级的精英,班级里激增的竞争让她猝不及防,压力倍增;

高三时,学业压力让她彻底厌学,用电脑学习的她,将晚自习变成了看电视剧、读小说的绝佳机会,每天晚上不是看电视剧就是发呆,就这么迷迷糊糊地参加了高考;

高考成绩公布后,失利的她没有将自己的成绩告诉任何人,自己咽下了所有苦痛的泪水,她告诉我:“每次考试前,我都会控制不住地盯着课本发呆,眼前一幕幕地浮现出自己高考前颓废的样子,现在想来真的是自己把自己搞废了。”

“我现在每天晚上学到三四点才睡,是因为我没有好的脑子,学不懂现在的科目;更是我自己悔恨当年的自己,我想要把过去遗失的补回来”,说罢,她开始回想起自己高中同学的高考去向:三个去了南大,两个去了东南,四个去了复旦……唯有自己来了湖大,心有不甘。

卷是一种赎罪,一种对过去放纵沉沦的自己的救赎

社会带给一个人的成长是 非线性 的,但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努力会让这种不确定朝好的方向发展,成长速度和收入增长,都变成非线性。

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的和自己对抗的过程,在和这些焦虑做抗争的时候,其实也是一个人探究自我、成长最快的时候。

过了盲信鸡汤的年纪,人就会承认,有的事自己再怎么努力都无能为力,大家都有自己掌控不了的东西。

钻牛角尖从来都不是明智的决定,在一件不合适的事情浪费努力,只会徒增焦虑。

曾经看到一篇文章,提到 我们总是在乎社会要什么,却不在乎自己缺什么 一句话直接戳到我心窝子里了。

我们想追求的优秀,应该是达成对自己的期许,而不是在别人眼里有几个“努力”的标签。

那么,什么是 第十名效应 呢?

我觉得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看山把“第十名”称为“跟跑者”,因为他们不管在哪个团队,是强是弱,都能慢慢地成为十几名。

“跟跑者”能在一个数十人、甚至数百人的团体里,位居十几名,证明了他是有一定的上进心和学习能力的。

在长期追赶前几名的过程中,“跟跑者”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生观:

不是唯我独尊,却又不轻言放弃。

尽管“跟跑者”不在“神坛”上,但他们的竞争心态绝对是足够强的,同时也能直面更多的挫折,因为一直都在十几名徘徊,不会掉到末尾。

对于“跟跑者”来说,前几名都是他的对手,而且是极其强大的对手。

此时,“跟跑者”与“第一名”就形成了微妙的竞争关系。

他们永远都在“第一名”的背后看着他,“第一名”无论是加倍努力还是冷嘲热讽,“跟跑者”一直都紧紧地“咬着”他,不离不弃,也不急不躁,心态特稳。

在我们的一生中,永不言弃是非常宝贵的,而“跟跑者”就有着这样的超强耐心。

他们长期在“第一名”的身后跟跑,他们对自己不会轻易地放松,总是紧盯着对手,亦步亦趋。

一旦“第一名”掉队了,处在几十名的“跟跑者”就会立刻猛冲上位。

在我看来,自己就像文中的“跟跑者”,“第十名效应”是我在大学中最大的收获之一,我不再像中学时那样对成绩和排名过分在意,而是更热衷于做好自己,完成自己的任务,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卷是一种自律,是一种要求自己更加优秀、更加拔尖的标尺与戒律

塔图阿姆的这篇文章也说得很好: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跑800\1000米的一个现象:

第一名往往不是那位,一开始冲在前边的同学;

而是那位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节奏,等到最后爆发冲刺的同学。

那个不跟随别人脚步,有自己频率的人,才是最终赢家。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休息都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我们努力学习\工作,好不容易能放松片刻,看到别人还在努力,会焦虑自责:

别人那么优秀,还那么努力,自己有什么资格休息?

之前我(公众号作者)在一家新媒体公司实习时,每天上班就很身心疲惫。

但看优秀的老员工还拼命加班,不甘心被落下,周末硬着头皮和他们讨论新项目方案。

连续两个周,不仅身体撑不下去,精神面临奔溃,热情也被透支……

后来我发现,在别人的跑道抢第一,是最没必要的事情。

因为优秀的人实在太多了,跟随他们的脚步,只会扰乱自己的节奏,徒增烦恼不说,还备受打击。

所以我开始下意识,适当给自己休息时间,上班完成工作,下班努力学习进修,让工作和生活的界限更清楚些。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在项目中提出的创新提案,也得到上级采纳。

其他同事也疑惑,为什么自己加班加点赶出来的方案,不如没加班的实习生做的好。

你看,保持自己的频率,慢慢学习和积累力量,在适当的契机,我们也可以实现弯道超车。

杨绛先生说: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世界上总有追不上的人,所以,专注按自己的节奏前进吧。

就像跑800\1000米一样,刚开始不用跑太快,也不用在意别人跑多远;

多看看你自己,不必焦虑,毕竟你也在为自己的世界,努力奔跑着

信息的筛选:无效信息的处理

我强烈推荐大家去看铁木君的这篇文章

之前在微信公众号看到一条初中生的留言:

很多同龄人都喜欢“热闹”

只是我从很小便不再喜欢这种“热闹”了

我觉得它们无趣又可笑

人们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去关注一些哗众取宠的小丑呢?

是呀,多少时刻我们都曾迷失在流量软件为我们精心布置好的陷阱里呢?我们嬉笑着看那一出出排演好的闹剧,如同囚兽般被平台饲喂着推荐的视频,让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梗”,但我们真的需要这些东西吗?

之前我和室友闲聊,我问他怎么做到克制自己平常不玩游戏,他告诉我:“我玩王者,是因为高中时我想融入那些玩王者的同学的圈子,所以我和他们一起玩,而并不是因为我喜欢玩王者,说白了,__游戏就是一种社交工具__,我想融入他们的圈子,王者就是我的敲门砖。”

后来,我又与他交谈,学到了更多深刻的东西,

他说自己之所以这么拼命努力,是为了弥补过去的遗憾:

“过去我经常因为没尽全力做不到某件事而感到遗憾,每每回想起,脑海中总是 ‘ 如果当时……就好了’。我已经悔怕了,所以我在上大学前就暗暗立誓:‘ 进入大学后,我会尽全力做我想做的事 ’。 ”

“那些荒废时间的人终将抱憾,因为是他们自己的及时行乐让他们没能过上想要的人生。大多数人都是为了能够活着而活着(活着拿到卑微收入->能够继续活着),但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我们能够拥有更多的选择,让自己为了自己的理想、爱好而活着。”

他教会我如何自律:列下自己想要尝试的事情,按照重要程度进行分级并给出具体的处理时间,处理时间内绝不允许任何无关活动占用自己的时间。“每当你看到一条新的消息,它就会占用一定的脑容量,让你一直想着这件事。所以处理重要事务时干扰越小越好。”

我好奇地问:“ 那如果游戏开放了新活动,赠送全新的英雄抑或皮肤,这时该如何抵御诱惑呢?”

“你需要知道哪些是自己需要的,而哪些不是。就像在商场挑选商品,有些商品在进行优惠,而你并不需要它们,而另一些商品按原价出售,但你确实需要。这些新英雄、新皮肤就像是特价销售的商品,让我们能够以很低的成本获得。

但问题在于:我们真的需要它们吗?

获得了新英雄、新皮肤,那我们为了体验新获得物的手感,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在这个游戏上,形成一个循环。如果我是游戏策划,我当然会经常举办这样的活动,因为会获得玩家更多的时间,给游戏带来更大的流量。然而对我们学生而言,游戏奖励对计划的实现毫无影响,我们不应该把主要时间花在游戏上,毕竟在就业后,真的很难有时间再进行自我提升了。 ”

模仿效应:不要在乎别人对你行为的模仿,别人越模仿,说明你越强

之前有幸能够到母亲的公司参观,这是一家模式较为新颖的企业,我好奇地问母亲所在小组的主任:“现在市场上抄袭之风盛行,你们以这种创新的盈利模式,在初期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但是现如今,大家都见到了贵公司的成功,你们难道不担心其他公司抄袭贵司的盈利模式,抢占你们的市场,甚至弯道超车吗?”

主任笑了笑,这么回答我:“你看,当打火机刚刚出现时,只有一家企业能生产打火机。在火机面世初期,这家企业通过对该新兴产品的‘独一家生产’,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不过,一段时间后,大量的竞争对手一定会闻风而入,开始抢占原有的市场份额。”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这家公司其实已经在第一阶段掌握了大量的金融资本,在其他公司争相抄袭,为抢占市场份额而焦头烂额时,这家公司却有足够的资金支撑,能够让他们在接下来的时间内进行新的改革和创新,开发全新的技术与产品。而当其他公司在市场上刚刚站住脚跟时,这家公司却已经将新的产品投入市场,实现新的一轮‘独一家生产’,获取新的一轮利润,这就是第一个加入的优势。”

“与此同时,其他公司的争相效仿也正从侧面印证了这家公司商业模式的成功,你应该把它视为一种肯定。如果一家公司经营不善,连年亏损,那么你觉得市场上的其他公司还会争相效仿吗?那一定是避之而不及。”

确实,我之前一直十分害怕身边同学对我的模仿。无论是模仿我的学习方法,还是购买我用过的图书,我都会非常紧张和害怕,害怕其他同学通过这种方式超过我。但是,现在看来,我们不妨将其看作一种肯定,这是其他同学对我学习效果的肯定。与其不断为此感到紧张和害怕,不妨换作一种对学习方法的“第三方检验”。

娱乐篇

最后生还者(又名美国末日) 第一部

《最后生还者》是我16岁期间接触到的最优秀的游戏。

《最后生还者》获得的奖项

借用一位UP主的评价:

最后生还者,这是一款神作中的神作,我不吝用任何赞美之词形容它的优秀,却发现除了尽可能地将其呈现出来外,再多的美誉也显得苍白。获奖无数,IGN满分,多次入选不同平台的史上最伟大游戏榜单,但由于PS平台独占的缘故,这款殿堂级单机游戏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尤其在我国),必然还是小于GTA5和巫师三这种登陆PC端的大作。但是对我个人而言,在剧情演绎和代入感营造方面,直至今日,没有一款游戏能出其右

下面三个视频按顺序细致讲解了《最后生还者》全游戏的剧情,强烈建议大家看一下

制作花絮:

注:页面左下方音乐播放器歌单(现在可能由于一些原因无法弹出了)第159曲 The last of us 与第161首 The path 都是游戏内原曲,音韵幽美,余音绕梁,强烈建议大家听一下!

其他

第一次为社团制作宣传视频,社团招新人数全校最高

截至2020年12月11日,湖南大学数学建模协会招新人数212人,全校第一

第一次玩游戏肝到凌晨三点( Frostpunk NB!

第一次参加毕业生就业洽谈会

第一次拿到奖学金

学院单项奖学金

第一次亲眼目睹 ddos 攻击(对语音维基的攻击)

第一次参加岳麓讲坛

第一次参加ACM比赛并获奖

……

特别鸣谢

感谢@贰猹同学在我搭建博客遇到困难时给我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在平时他也经常在Python的使用与程序设计上给我带来指引。

感谢@不思进取的橘子猪在我搭建语音维基时给我提供的大量帮助与直播教学,教会我如何使用MediaWiki语法

感谢@十石十一@一只天上的大萝卜@K-422在搭建语音维基方舟区时的大量努力与艰辛付出。

感谢我的室友和同学对我的宽容、理解与帮助,他们在我遇到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时积极为我提供帮助,在我犯错误时积极指出并协助我改正,我对此感激不尽!

感谢在这一年里给予我大量指导和帮助的@舒小保(数学分析)、@郭振远(常微分方程)、李军(实变函数)、@谢宝华(复变函数)、谢声意(大学物理1)、@孟海瑜(大学物理1)、@万强(大学物理2)、洪若豪(大学物理2)、周艳明(大学物理实验1)、李远乐(体育)、刘细良(形势与政策)、余苗(心理素质与生涯发展)、杨常倩(高级英语写作-托福)、欧志峰(高级英语口语-托福)、陈锋(Python程序设计)、吴昊(ACM大学生程序设计)、@贺国强(硬笔书法)老师、张屾辅导员(排名不分先后)和给我提供心理指导的文姹紫和姚晋梅老师,特别是李军与文姹紫、姚晋梅这三位老师,他们在我失望颓废时给予我向上的勇气和自信,在我怀疑自己时给予我鼓励和肯定,帮助我找到真正的自己。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他们教会了我什么是大爱和亲情,什么是宽容和理解,什么是怜悯和同情,什么是诚实和耻辱,什么是坚强和不屈,什么是人生和处世,什么是学习和生活,什么是梦想和志远。

写在最后

大学的前两年,我学会了如何对抗焦虑与挫折,学会了如何对抗自卑与懦弱,在无限的迷茫中不断探索前进的可能性,这两年,我不枉此行。

毋庸置疑,好的事情总会到来,当它扪来晚的时候也不失为一种惊喜。

为了自己想过的生活,要勇于放弃一些东西。这个世界没有公正之处,你也永远得不到两全之法。若要自由,就得牺牲安全。若要闲散,就不能获得别人评价中的成就。若要愉悦,就无需计较身边人给予的态度。若要前行,就得离开你现在停留的地方。

– 选自《托斯卡纳艳阳下》


文章作者: Heart-of-engine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Heart-of-engine !
打赏
  目录